夜幕降临,一块流动的银幕在肥城市新城办事处古店村亮起。电影虽未开场,现场却已座无虚席——原来在放映前,农技员带来了一堂实用的“映前微课”。“这活动真不孬!不光有电影看,还能学点种地新门道。”张大爷黝黑的脸上漾开了笑意。不远处,志愿者的“大篷车”和爱心企业也带来了服务和暖意,公益电影放映已成为乡亲们翘首期盼的“服务大集”。
在服务群众一线,传统放映模式面临许多挑战,山东电影发行放映集团第四党支部这支平均年龄仅35岁的队伍,用创新思维点亮“公益电影+”新模式,让流动的银幕成为联结党心民心的多彩舞台,为文化惠民工程树立了新标杆。
“如果仅仅是放映电影,这种单一的文化供给已经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了。”第四党支部书记岳远记在深入调研、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深有感触。群众的期盼点燃了创新的火花,催生出“五聚”新体系——聚电影、聚图书、聚表演、聚宣讲、聚人气,串起了一场场流动的文化盛宴。
在济南市历下区,“映前一刻钟”传递着时代强音,劳动模范、“山东好人”和百姓宣讲员用身边的故事讲述家乡的变迁、奋斗的情怀,放映点化作接地气的“移动讲台”。在昌邑市,放映员的才艺展示、专业小分队的即兴演出轮番上演,流动图书车里坐满了看书的小朋友,书香伴着光影流淌。在寿光市,科普影片传播着农业与健康知识,机器人灵巧地演绎传统舞蹈,科技与文化交融共生。在五莲县,银幕成了生动的“法治课堂”,案例解析如春风化雨,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。安丘市的党员放映员化身“贴心帮手”,早早来到村里为村民修电器、理发,还为困难群体捐款捐物。广饶县的放映队联动志愿者提供义诊、政策咨询等服务,让放映点成为温暖人心的驿站。
光影流转,初心如磐。第四党支部始终坚守为养老院、儿童福利院、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服务的初心,10年来,年均专门放映3.5万场,温暖了50余万颗需要被照亮的心。在养老院,《上甘岭》《地道战》让老人们热血沸腾;在操场上,《大闹天宫》《哪吒闹海》让孩子们欢笑不断。党员放映员为聋哑学校的孩子们送上生动解说,当孩子们用手语兴奋地“说”——“电影里的‘声音’,我们‘听’懂了”的那一刻,所有付出都有了意义。
光影的源头,也在讲述着本土故事。“咱山东的好故事,咋不多拍拍?”听到乡亲们的呼声,第四党支部积极筹划。用吕剧唱响“孝诚爱仁”的“四德工程”电影走进了千家万户;讲述黄河滩区迁建故事的《高家台》,让搬迁的乡亲们看得热泪盈眶;倡导婚事简办、白事新办的《婚丧嫁娶树新风》,成了移风易俗的生动教材……这些植根齐鲁沃土、弘扬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,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。
一块银幕支起,就是一个流动的服务站。它可以是政策宣讲台、农技推广点,也可以是法治小课堂、文艺大舞台……从精准对接需求的创新模式,到十年如一日温暖“特殊观众”的坚守,第四党支部用行动证明:党建做实了,就是服务群众的生产力;做强了,就是凝聚人心的竞争力;做细了,就是推动发展的凝聚力。
(支部生活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