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2日,新世纪电影城泉城路店迎来一场特别的观影活动 ——新黄河客户端联合影城,邀请心理咨询师隋冰玉、王敏携手六十余位观众,共同观看了纪录电影《陪你到清晨》。
影片聚焦青少年心理困境与治愈历程,映后两位心理咨询师与观众围绕心理问题隐蔽性、陪伴方式、教育焦虑等话题深入交流,用专业解读与真实感悟,为观众带来一场 “光影疗愈”。
认识一种心理疾病
看见一个“问题孩子”的蜕变
在北京寸土寸金的北锣鼓巷核心地段,一座红门四合院内坐落着著名精神卫生医疗机构——北京安定医院,这里收治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,也是纪录电影《陪你到清晨》的主要取景地。
影片主角闭国锦患有ADHD(注意缺陷多动障碍,俗称“多动症”),还伴随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。很多人认为“多动症”是遗传所致的疑难杂症,但片中专家开篇便明确表示,ADHD“可防可治”。随后近一个半小时里,影片记录了闭国锦从缄默内向到重新拥抱生活的转变历程。

《陪你到清晨》剧照
影片深刻展现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隐蔽性。闭国锦是在北京市专家入校筛查时才确诊ADHD,在此之前,家人并未察觉他“患病”——他从小成绩优异,尤其数学拔尖,顺利考入高中后成绩才开始下滑,还出现了沉迷游戏的情况。闭国锦主动寻求自救,找到北京专家请求前往北京治疗。诊断中医生发现,他会用自身方法弥补专注力缺陷,这也让病情更难被发现:“小时候用智力来补偿专注力,但是上高中就补偿不过来了。”经过科学诊断,医生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。
除了生理层面,心理因素的影响更为关键。闭国锦自幼父母离异,记不清母亲的模样,父亲长期缺席,直到他考上高中才偶尔给予关心;养育他的爷爷奶奶则过度宠溺,一个反复出现的细节——奶奶总帮他系鞋带却不教他,让他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。缺爱与溺爱,成为ADHD背后的深层原因。
来到北京安定医院后,闭国锦非但不抗拒,反而十分喜欢这里——医生们的接纳与从未有过的关心,让他仿佛重获新生,眼里渐渐有了光,脸上有了笑容,开始重新规划未来。
而在这座医院里,闭国锦的情况还属于较轻的。那些打了马赛克的“背景板”隐藏着许多留白的案例,等待观众去思考、去参照。
影片片名恰如其分,生动描绘了心理疾病患者经历的痛苦:他们仿佛被困在漫长黑夜,饱受病症折磨,情绪里满是痛苦、愤怒、焦虑或哀伤。而有效的心理干预与治疗,就如同启明星,为他们指明方向,引领他们走向黎明,开启健康美好的新生活。

映后热议
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
导演以克制的手法讲述了这个结局美好的故事,细节里的用心被观众慢慢感知。观影过程中,黑暗的观众席不时传来叹息声、抽泣声。
当闭国锦第一次在医生面前描绘出母亲的样子,宣泄出压抑多年的情绪时,这位16岁的少年终于感受到被理解、被“看见”。心理咨询师王敏这样形容那个场景:“闭国锦感受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灵魂,就像是在黑暗中照进了一束光,一束被看到的、被共情的光。”
心理咨询师隋冰玉从片名中“陪”的意义切入,分享了片中两个桥段——主治大夫曲大夫与心理治疗师的讨论,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“陪伴”:“一个是非常坚定地陪,一个是非常温柔地陪,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温柔而坚定,这两者并不矛盾。”一位观众则捕捉到另一个细节:片中男孩不愿做认知训练而哭闹抵抗,这在日常育儿中十分常见。她有感而发:“可以允许孩子哭一会儿,允许他流露情绪,但在‘看见’孩子的同时,依然要坚定树立行为规范,做好把他推向社会的准备。”

电影对青少年心理问题隐蔽性的呈现,也引发了家长共鸣。一位家长分享,自己上高中的孩子原本成绩优异,今年暑假后却性情大变,频繁表示身体不适,成绩一落千丈,让他十分困惑。对此,王敏举了个例子:“我们小时候都跳过皮筋,使劲拉扯下,皮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,总有一天会从最弱的地方断开。同样,当孩子承受的压力超出极限,就会通过身体症状来表达。”她解释,这就是“躯体化症状”,常见表现为头疼、胃疼等各类疼痛,医院检查却无异常,还可能伴随情绪冲动,此时家长需提高警惕。隋冰玉则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提醒:“幼儿园阶段,开学一个月后仍有严重分离焦虑;小学阶段频繁被老师反馈行为规范差、出现对立违抗,这些都需要重视,年龄越小干预辅导,效果越好。”
关于心理疾病的病耻感,电影通过闭国锦父亲的成长展开探讨。父亲初登场时仅有背影,直到孩子出院回家才正式露面,并表示愿意为孩子做出改变。王敏提到:“其实很多心理疾病是可以治愈的,它与其他疾病的区别,不过是身体之病与心理之病。当心理疾病能够被坦然讨论时,就意味着问题解决有了新的开始。”

现场观众有家长、教育工作者、作家、心理行业从业者以及各行各业关心教育的市民,对于当下教育“内卷”困境,学校与家长该如何平衡,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。
一位家长说:“我们家长经常强调孩子没做到的,却忽视他们已经做到的,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。看完电影我深受触动,要允许孩子做自己,如其所是,而非如我们所愿。”
一位老师发自肺腑地说:“家长成熟的标志,是安抚好自己的焦虑,不把压力传递给孩子,坚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,做后盾,好好爱他一次,很多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。”
活动最后,两位心理咨询师总结:“我们每个人都被时代裹挟着前行,这一代父母的任务不仅是物质养育,更要跟随时代步伐,与孩子共同成长。”主持人还为发言观众准备了名为“夸夸卡”的便利贴,希望大家回到家能多多夸奖自己、赞美孩子。

观众映后交流
活动结束后,观众意犹未尽,当天深夜,报名群里的讨论仍在继续。高校教师邢鲁华写下长文,“学习能力,是一个人自己发展出来的,最好的训练也必须经由本人接受、发扬,才能形成。家庭教育的长期主义者,一定是要把自己能给孩子什么样的支持考虑清楚。”还有一位作家也有感而发,“成年人的残酷是:一边要养育生物学意义上的小孩,一边要哄好自己,养育心理学意义上的‘内在小孩’,也许爱才是最好的解药。”不少观众表达了对主办方和两位心理咨询师的感谢,希望以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还能经常举办。
“孩子的问题不全是父母的问题,他们有很多其他的因素,有遗传的因素,既有自然环境的因素,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,它一定是一个综合的因素,引起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。通过我们的帮助,一定会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,依然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。”这是影片的结束语,也是观众科学认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开始。
正如《陪你到清晨》的英文片名“when the night meets light”,这次的观影活动,也恰似一束光照进许多人的生活,让大家真正开始思考,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。
摄影:张勇 剪辑:张勇 摄像:张勇 编辑:徐敏 校对:刘恬 主持:任晓斐
【版权声明】
本稿件为独家原创,版权为新黄河全媒体传播(山东)集团有限公司所有,未经授权,严禁转载;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, 如有违反,依法保留追究权。